“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美丽中国”、“全国推进依法治国”……十九大报告绘制的幸福愿景,让环境法日益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此前,根据2016年中国法学创新网所做的高产作者统计,全国共计有89位法学学者入榜,我校法学院从事环境司法、能源法研究教学的张忠民教授是其中三名环境法学者之一。

编制中国环境司法发展报告“绿皮书”的青年干将

2017年7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中国环境资源审判(2016-2017)》(白皮书)和《中国环境司法发展报告(2015-2017)》(绿皮书)。会上,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驻会副主任、最高法院环境资源司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吕忠梅介绍说,《绿皮书》以对中国环保法庭成立以来的调研和环境裁判文书的分析为主要内容,系统梳理了我国的环境审判工作;与《白皮书》相得益彰,日后正式定名为《中国环境司法发展报告》并在每年度的7月份在最高法院与《白皮书》同日发布。

来自于清华大学、武汉大学、重庆大学、中国社科院、内蒙古高院等单位的14名学者、法官和研究生参与了调研和报告撰写。张忠民代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名列其中,并且作为执行负责人,协助吕忠梅教授具体安排《绿皮书》每年度的编排、撰写、统稿、发布和出版等工作。当晚,鲜少发声的他在朋友圈发图明志:“从今年开始,规定动作,每年相约环境司法、七月相聚最高法院!撸起袖子加油干!”

除了《绿皮书》,张忠民还与环保等实务部门密切合作。他全程参与了《环境与健康工作办法(试行)》等部门规章的起草、论证等工作,经常为一线的环保执法、环境司法等部门授课。2015年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就采纳了他对于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侵权行为类型化的划分等数个意见;后来,最高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庭长郑学林发表的公开感谢信中,张忠民是紧跟在张卫平、王亚新、吕忠梅等大咖后面、唯一被提及的学界后生。

独辟蹊径在裁判文书中成就实证学风

之所以能够拥有《绿皮书》带来的系列荣耀,稳扎稳打的学术态度和对案例研究的坚持让张忠民收益颇丰。与传统法学研究强调规范分析不同,他更侧重于案例研究,尤其是对于环境裁判文书进行统计分析。这与张忠民的经历密切相关。

2004年硕士毕业后,他去了原国家环保总局,参与筹建中华环保联合会;后来回母校读博士,导师吕忠梅教授因材施教,建议他多做法社会学的研究。于是,博士一年级的时候,张忠民就在襄阳住了半年,每天与环保局官员、法官、律师和当事人聊环境诉讼、环境纠纷的解决等;二年级的时候,他又跑了全国十余个省份,收集环境裁判文书,因为那个时候的文书还不上网,必须一点一点地找法官们“讨”。2008年留校后,在吴汉东教授等学者指引下,他又参与了湖北省人大、发改委、法制办等部门组织的地方性立法工作。

在与实务部门的大量接触过程中,张忠民深深苦恼于因自己对法条和案例的不熟知,导致不能很好地回答他们提出的一些现实性问题。慢慢地,他逼着自己转型,向“法条控”和“案例控”转变。2009年,在导师的带领下,张忠民撰写的以千余份环境裁判文书为样本的研究报告《中国环境侵权的司法救济现状》被学界高度认可,其倡导的实证研究方法以及首创的形式与实质的二元文书分析框架得到越来越多环境法学者的认同和效仿。

而喜欢挑战自我的张忠民,2010年刚刚结束汉江中级人民法院一整年的挂职锻炼,就远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做访问学者;为期一年的哥大公益法研究所研究员的生活结束后,已有博士学位的他又“自讨苦吃”,去全美环境法排名第一的佛蒙特法学院自费读环境法的硕士。

稳扎稳打,厚积薄发。近年来,他在《中国法学》《人民日报·理论》《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等报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多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出版《一元到多元:生态诉讼的实证研究》《能源契约论》两部专著;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财政部、湖北省社科基金等10余项课题。

最近,他正在借助中南大经、法、管相融通的优势,学习和借鉴先进的数据处理方法,从事环境裁判文书的大数据研究,力求发现浩瀚数据背后的法律真实需求和法学趋势规律。

亦师亦友“张三点”

熟悉张忠民的人都知道,他讲话有个特点,就是一定要“一二三”有条理地说出来,被身边的朋友戏称为“张三点”。

“张三点”带起学生,也是亲切多一点、责任多一点、认真多一点。被保送到北京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的黄茜,谈起张老师,言语里满是感激:“当时我和室友的毕业论文都是张老师指导的,别的同学都非常羡慕。”黄茜的室友也因为张忠民的影响,喜欢上了环境法,大四时因为成绩优异被保送到武汉大学读环境法的研究生。

同样保送到北京大学读硕士的万权,是《环境诉讼“无案可审”原因及解决机制探究——以贵阳、无锡、昆明为例》项目的负责人,该项目在张忠民的全程指导下,获得了2015年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学科竞赛湖北省一等奖、全国二等奖。项目组的8位同学,有6位被保送到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攻读硕士学位。

在学生们眼里,这位带他们学术“上道”、生活“撸串”的良师,更像是朋友,可以平等交流。他的研究生们更是得益于这点,跟着他严肃地学习、愉快地玩耍。——其实,张忠民对待学生的态度和他的导师吕忠梅教授一脉相承。向来慎开金口的吕教授在为他的专著《能源契约论》作序时,对“得意门生”不乏溢美之词:“诚恳地对待学生并与他一起成长,是老师的职责。尽管这个学生现在已经成为老师,也许这个学生早已超过了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