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作为法律人我们责无旁贷,并且满怀信心。”我校刑事司法学院戴涛老师,身体力行地践行着法律人的社会理想。从曾经的执法者到如今的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法律讲堂》的主讲人,再到站上三尺讲台,在不断地跨界中总围绕着一个不变的核心——以“法”为本。在普法的道路上,“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一步一个脚印,他在前行。


让每一个普通人对法律更有信心

戴涛是武汉人,本科毕业于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分配至武汉市公安机关从事刑侦、经侦、预审等相关工作多年,期间获法学硕士、博士学位并通过司法考试,后调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任教,主讲《经济犯罪侦查》《国际大案》等课程。曾经的工作经历为他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之后的教学工作中,他也时常向学生们讲起自己的破案经历,将法律知识与实际案例结合起来,使原本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同时也加深了学生们的理解。这种引人入胜的讲课风格吸引了大批学生,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选他的通识课——《国际大案》。

“当初开《国际大案》这门通识课,也是想给更多非法律专业的学生普及法律常识,像水门事件、林肯遇刺这样的大案要案,倘若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都不了解的话,实在说不过去。”他说,其实这不仅仅是在向学生们传播法律常识,还是在普及社会和政治常识,也许他们背不下来一条条专业的法律条文,但却能多一点法律观念,对我们国家的法律制度和文化多有些了解。虽然身兼多职,但教学工作仍是戴涛最重视的。“法律人”是深深刻在他的心里的,将自己的感悟与坚守传递给学生,也一直是他的理想。

“人生从来都不是策划好的,每一步有偶然也有必然。”当被问及转型之路时,他如是说。机会从来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不论是工作实践还是理论沉淀,都给他做好《法律讲堂》主讲人很大的信心,让他能够站在央视的平台上向更多人传播法治理念。戴涛谈及参与主讲《法律讲堂》节目的初衷时说,《法律讲堂》是讲给老百姓听的,作为一个学者,要将沉淀下来的观点看法用浅显易懂的话语讲出来,“让普通百姓能在洗衣做饭间,潜移默化地了解到我国的法律文化,对我国的法律多些信心。”


 “获得了更多认可,也有了更多责任”

2011年担任《法律讲堂》节目主讲人至今,戴涛已经录制了近七十期节目,在这个过程中,他收获了不少来自学校、学生和亲朋好友的认可。他感慨颇深,曾有一名新生在首义二食堂偶遇他并说:“戴老师您知道吗,我从高中起就开始看您的节目,因为看您的节目我才知道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并且来到了这里。”这个同学的话深深触动到了他,原来自己在做节目的时候,还能影响那么多人。

自从节目播出后,戴涛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很多来信,在他的回忆中,有一个案件一直没有了结:这个案件是1973年判的,当事人坐了二十多年牢,又伸冤伸了二十多年,虽然至今仍没翻案,但他还是不无深情地说,“哪怕看在这前前后后四十多年的光阴的份上,不管怎么说,我能帮多少就帮多少。走向法治社会的路上,不公平的冤假错案仍然存在,但正义会迟到,却绝不会缺席,我们不应因此对法律失去信心。”作为法律人,他选择包容并努力让法律变得更完善,而戴涛正在做的,就是让更多老百姓也能相信法律、相信司法者,相信法治中国终会到来。


 “法治社会,我们一直在追求”

戴涛谈及我国推进法治社会遇到的阻碍时认为,目前我们国家普法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法律教育宣传,二是严格执法,通过打击违法犯罪活动来提高法律的权威性。但是当下,部分冤假错案的存在,使部分民众逐渐对法律失去信任,如果法律在老百姓心中成了一纸空文,那么法律意识又该从何谈起呢?在一个法治社会中,“法律至上”的观念应成为社会共识,没有任何力量能够超越法律,这也是我们一直所追求的,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位法律人的社会使命。任何一个专业都不是闭门造车、都不应该被束之高阁,真正作用于社会、服务于群众,推动整个国家的向前发展才是其意义所在。跨界不忘本,戴涛用他一步步的攀登与挑战告诉我们,普法宣传,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