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初,学校收到来自财政部会计司的一封感谢信,信中提到,我校通过多种形式,深度参与了会计司相关工作,并感谢以张琦教授为所长的政府会计研究所团队,在过去一年中对政府会计准则建设工作的支持。

成立于2009年5月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政府会计研究所,由财政部会计司和我校会计学院合作共同设立,是我国首家致力于政府会计研究的专业学术机构。研究所采取“学研一体”的模式,通过科学研究活动,一方面积极参与政府决策部门的政策设计,另一方面储备与培养致力于政府会计研究的科研人员。成立以来,张琦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不仅圆满完成了会计司委托的各项政府会计课题的研究工作,还长期在会计司政府会计准则制度制定过程中提供专业支持,成为政府会计领域实实在在的“智囊团”。


筚路蓝缕终结硕果

政府会计研究所在近8年的时间里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成长和蜕变。

目前研究所已形成了由张琦教授任所长,王芳副教授任副所长、潘晓波副教授、谭艳艳副教授、柳光强副教授、吕敏康副教授和严丽娜老师等7名专职研究员、20多名博硕研究生组成的稳定团队,研究队伍初具规模。

最初成立时的政府会计研究所只有张琦一个“独苗所长”,王芳在2010年10月加入研究所,后期其他成员们才陆续加入。成立后一段时间内,研究所的活动经费主要来源是老师们自己的课题经费,为了方便开展研究工作,几位老师向所在的会计学院申请,将各自的工作室“组装”成了现在的研究所办公室。

人员经费的短缺没有影响团队对政策研究的热情和坚持。“正是张琦所长和王芳副所长的厚积薄发,为我们打好了‘头炮’,研究所才得以逐步发展壮大。”2013年,在财政部部校共建项目评选中,由张琦和王芳共同主持的《政府会计准则研究》被财政部评为优秀等级且排序第一。财政部会计司和学校社科院也开始逐步对研究所的短期及中长期项目进行资助。2017年1月,中南财经法大学政府会计研究所正式被纳入财政部部校共建框架。

在这期间,所长张琦多次受邀参加财政部课题评审和相关研讨活动,积极为政府会计改革献言献策。潘晓波则被选派到财政部会计司制度一处挂职交流。受财政部会计司委托,张琦、王芳、潘晓波、谭艳艳等先后独立或联合主持了《政府会计准则研究》《政府合并财务报表研究》《政府或有事项研究》《政府负债研究》等多个应急项目的研究。

研究所的活动事务也由起初单一的“政策研究”向“政策咨询”发展——即在对政府会计准则、制度与法规等政策研究的基础上,向政府机构提供咨询服务,并搭建“政产学研”平台,适度引入市场机制。所内事务的覆盖面也越来越广,服务对象在原有财政部会计司、国库司、资产管理司、预算司等司局的基础上,扩展到教育部、审计署、卫计委、央行等相关中央部委,并与湖北省财政厅、海南省财政国库支付局等达成了长期合作意向。


执着坚持打造学术名片

研究所不仅服务于财政部门的政府会计政策研究,也致力于高质量的学术研究。经过8年的成长与努力,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政府会计研究所已成长为国内首屈一指的政府会计学术机构,学术声誉和政策声誉逐步建立。

张琦介绍,目前研究团队形成了两大各具特色的研究领域:一是对接财政部会计司的政府会计政策研究方向;另一个则是以政府治理、财务问责、政府预算,以及政企互动等为方向的学术研究领域。

近年来,团队成员已在《Public Money & Management》《China Journal of Accounting Studies》《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经济学(季刊)》《教育研究》《会计研究》《财政研究》《审计研究》等国内外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财政部课题7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2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4项。其中,在《Public Money & Management》上发表的论文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官方博客转载。

2015年11月,由张琦和潘晓波带领团队完成的《政府财务信息披露蓝皮书(中央部门,2011-2014)》正式出版对外发布,从政府财务信息披露质量、政府运行成本、媒体监督与审计监督等方面研究了我国中央部门预决算公开过程中财务信息披露的现状,在学界引起较大反响。《中国会计报》专版报道了该书的发布。

2016年8月18日,张琦和王芳被财政部正式聘任为首届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咨询专家。在首批受聘的60位专家中,同一研究团队2名专家同时受聘,显示出财政部会计司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政府会计研究所的高度认可。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政府会计研究所的学术研究成果多次获得中国会计界的最高奖项“中国会计学会优秀论文奖”,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

研究所的官方网站“政府会计学术网”(zfkj.znufe.edu.cn)也已成为国内外政府会计学者了解政府会计与财务、公共财政、公共管理最新资讯与研究成果的学术平台。2014年6月,中国会计学会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专业委员会将“政府会计学术网”指定为专业委员会官方网站。


祛除功利拧成一股绳的团队

政策研究与学术研究好似一柄双刃剑,给研究所带来声誉和光环,也带来沉甸甸的压力和紧迫感。荣誉的背后,是整个团队背负的责任与负担。

为了兼顾教学本职和政策研究工作,加班加点几乎是研究所所有成员的日常:2016年,谭艳艳的父亲身患重病,长期卧床。在照顾病危父亲的间隙,谭艳艳带着女儿参加研究所的讨论并抓紧完成研究报告的撰写工作。有一次接到紧急任务,潘晓波和正在回家长途车上的王芳打电话沟通细节,“我们俩一打就是一个多小时,等电话挂了,车已经到了目的地,正好回家开始工作。”王芳说。

团队“新人”严丽娜说,加入一年多,对研究所最深的印象是“共患难、顾大局、不计较”。团队中每个人都个性鲜明,自我要求极高,每周例行讨论中出现激烈争论成为研究所成员间交流的常态。但在工作中,每位成员都有共同的学术追求,绝不带入个人情绪,而是本着一腔热血,强调“对事不对人”,将研究做到极致。“我无法给他们的辛苦工作带来丰厚的经济补偿,也不能为他们的职称晋升给予直接的支持和帮助”,张琦对此很内疚。但现实中,每位团队成员仍怀着极强的学术热情努力做好每一个项目,并且尽力在学术研究与政策研究中找到合适的平衡点。

尽管任务急担子重,研究所仍坚持每周五定期进行集体交流讨论。“政府的政策研究报告操作性强,必须考虑全面。再聪明的个人也是单一视角,思维难免狭隘;团队合作则是经过多次打磨之后的成果,能极大改善这一状况。”潘晓波介绍。

研究团队的凝聚力不断增强,团队成员也和研究所一起迅速成长。潘晓波刚入研究所时便独立承担了财政部的政府合并财务报表项目,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都很大。作为所长的张琦充分理解她初入行的辛苦和压力,在遇到工作或生活问题时,经常和她交流,给予鼓励和支持。“自己各方面的成就都离不开研究所的这个平台”,潘晓波说,正是在技术层面上的直接参与,让她对国家宏观政策背景的理解更加深刻,专业视角更加犀利,“这种提升非常宝贵”。

在科研和实践项目中培养学生,也成为研究所人才培养的一个特色。在学术沙龙中鼓励学生创新思维碰撞火花,通过“项目中学、项目中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2015级博士生郑瑶在硕士期间就跟着导师张琦参与了《政府财务信息披露蓝皮书(2011-2014)》的数据收集、撰写工作。原本打算硕士毕业就去券商工作的她,在跟着研究团队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改变了想法,选择继续深造,个性也从急性子变得做事沉稳有条理。此外,研究所还输送优秀师生赴财政部会计司、海南省财政国库支付局、湖北省总工会、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等实务部门参与制度建设。

取得了许多成绩,研究梯队也在成长之中,张琦对研究所的未来依然充满期待,但也倍感压力。“如何协调政策研究与学术研究,是研究所目前面临的最大难题。”张琦表示,每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目前研究人员的大半时间都被政策研究占用,但大学教师的职称晋升仍需要强有力的学术研究成果作为支撑;他期待学校能对智库发展给予更大程度的政策倾斜和支持,让研究人员减少后顾之忧,更切实的服务政府,建设智库。“2017年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会计改革与发展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希望研究所能继续为政府会计做点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