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止便是死亡,只有运动才能敲开永生的大门。”泰戈尔如是说。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话不假。人的一切活动都要建立在健康的基础上,有了健康的身体才有精力去做文学、做钻研、做学术,才能做好事情。
清华大学体育运动创始人马约翰先生也说,体育是培养健全人格最好的工具。体育锻炼不只是增强体质,更塑造着我们的意志品质、体育道德和团队精神,同时对于智力发育和审美素养的形成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大学生们正值青春,本当拥有强健的体魄。但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2015)》称,800米、1000米耐力测试中,大学生整体成绩不如中学生,甚至出现大学生跑到一半晕厥等状况。在我校近日的体测中,长跑、引体向上、仰卧起坐等项目也成了众多中南大学子“过不去的坎”。
这是因为“大学基本是放养教育,很多同学平时不锻炼,体质堪忧”。许多大学生在适应大学生活时沾染上了懒散的习气,相比于在外运动锻炼,更愿意窝在宿舍。而借运动会这一契机,或许可以让运动精神渗透到精神文明建设当中,鼓励大学生走出寝室,参加锻炼,改变这种精神面貌。
实际上,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下,我校依然有不少同学活跃在运动场以及各种体育项目协会,学习、运动两不误。学校体育设施多样,同学选择的项目也丰富多彩,操场上或许没有喧嚣的锻炼大潮,但是一些对体育满怀热忱的学生,还是热情、积极地带动、组织大量身边的同学参加体育运动,点燃中南大人的体育热情。
而这份热情不当只出现在体测、运动会期间,让运动成为传统,把锻炼变成习惯,才更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所在。“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是清华大学的体育精神,至今传承五十余载;体现英国人所崇尚的“运动家的品格” 的牛津剑桥赛艇对抗赛,在创立后也成为了一项传承近180年的传统。国内众多高校也纷纷行动,把学生们赶出清晨的被窝,鼓励学生每日坚持晨跑。
以人为本,是我校一个弥足珍惜的体育文化传统。中南大历来重视体育运动,财力再紧张,也总是优先考虑运动场馆建设。学校的运动会总是与时俱进,创新项目设置,以吸引最广大师生参与,从中提高身体素质,养成团队精神。
学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曾形成很好的体育运动锻炼传统,如原中南财经大学的女排精神、老政法学院的清晨出操等。一些院系在多年办学过程中,精心培育了颇具特色的体育精神,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定强壮的身心基础,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运动会也许只有短短几天,但运动却不只在一朝一夕。中南大人的体育精神需要师生们共同建设,以营造校园体育运动良好氛围,掀起运动的浪潮,并把这份象征拼搏与奋进的精神一届届传承,融入中南大的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