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柏峰:坚持“两条腿”做学问

3月11日上午,法学院陈柏峰教授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法治保障研究》开题报告会在文泓楼四楼会议室举行。校党委副书记齐文远教授在致辞中不吝赞赏:“陈柏峰教授学术非常出色,是法学界的后起之秀!”——陈柏峰听后脸微微红了,这位出生于1980年的年轻学者,在前辈面前还是像个孩子一样害羞、青涩。

但在随后的开题报告中,面对几乎都是“前辈”的评审专家,陈柏峰却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中气十足,侃侃而谈。

这种自信和底气,来自陈柏峰“两条腿”做学问的坚持:教学期间,和学生一起阅读经典著作,组织读书会,交流读书心得;寒暑假期间,带学生到农村、乡镇和城市基层做社会调研,白天调查晚上讨论,在实践场景中论辩学术观点。持之以恒的阅读积淀和伏身基层的观察实践让他练就了深度的思考能力和独立的批判能力。

读书是基础

陈柏峰在2015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曾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题致辞,明确表达:“读书是思考能力和批判能力的基础。”在他看来,大量的阅读才能培养较好的阅读能力,而阅读能力是胜任工作的前提,更是“有思想、会独立思考”的充分条件。

自2007年起,陈柏峰就开始组织一个月一次的读书会,每次3到4个小时。读书会没有门槛限制,本科生、硕士生都可以参加,主要汇报自己近期读了什么书,最大的感触是什么。陈柏峰主要听,也会进行点评。读书会采取自然淘汰的规则,一直维持着20到30人的规模。

他对自己的研究生更是严格,要求他们“每个月至少精读5本专业书籍”,并且每隔一段时间要主动向自己汇报读书的情况。对于完不成任务的学生,陈柏峰一反“娃娃脸”的亲和,会批评得“很难听”。

学生之所以“服气”,是因为陈柏峰对自己读书的要求更严格。2014年他接受《武汉晚报》采访的时候,以“书霸博导”的身份坦承:一个月至少要读10多本理论书籍,差不多都是精读。他说,“老师只有站在山顶上,才可以看得清山下东南西北的路,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

调研是切入点

因为《乡村江湖:两湖平原混混研究》等代表性著作以及每年不少于两个月的农村调研,陈柏峰一度被贴上“研究农村问题专家”的标签。

陈柏峰对此并不辩解。他有自己的一套理论:思考能力和批判能力的培养,还需要“眼睛往下看”,看社会生活中的利害关系,关注社会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前途和命运。脱离社会的绝大多数人,尤其是工农大众,思考和批判一定是肤浅无力、无病呻吟、自娱自乐的。

农村调研是做学问的切入点,要让学生在调研中洞悉人际关系。”他打了个比方:如果让学生直接去法院访谈法官,可能一句外行话就被拒之门外,而中国的农民对知识分子有着本能的尊重,调研更容易进行,也会让研究更“接地气”。

一贯节俭的陈柏峰,看到妻子给儿子买一百多块一本的童书,会有点心疼,但对社会调研,却非常舍得。2016年暑假,他带领20多位学生深入农村、乡镇和城市基层调研,花了七八万元。

调研过程中,对学生的思路偏差,他会毫不客气地纠正:“你这样想是错的,不要往这个方面考虑了!”甚至直接以“胡扯”予以否定。目前在四川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的刘磊,自本科三年级就开始跟着陈柏峰读书、做调研。回忆起和陈老师同吃同住,甚至睡在一张床上做调研的场景,他直言,陈老师亦师亦友,对他影响极大,甚至可以说改变了他的人生。

家庭是后盾

作为老师,陈柏峰确实影响了一批勤学上进的学子、引导他们走上学术之路;作为父亲,陈柏峰也会因为和其他家长在微信群里意见不合而较真;作为丈夫,陈柏峰也经常在朋友圈为妻子点赞,偶尔“秀秀恩爱”……但学术上更多时间和精力的投入,让他花在家庭方面的时间少了许多。

一天下午,陈柏峰本来安排了去机场接人,临时因妻子有事担负起送儿子到画画班的任务。那天晚上,儿子用画记录了爸爸送他的场面,还用稚嫩的笔迹在旁边备注:“我要上画画课了,爸爸song我去画画,我坐上了他的车。”陈柏峰说他看到儿子的画,“感动得都快掉眼泪了。”

妻子也是学校的老师,却因为照顾家庭而显得有些“不务正业”。送孩子上兴趣班等待的间隙,她会见缝插针练习几个瑜伽动作;在陈柏峰出差不在学校的周末,她会骑着电动车带孩子到华农走绿道;在和闺蜜谈起育儿的话题时,她也会流露出对丈夫的些许抱怨……不过,两个对物质要求简单的人,经过磨合,相处得平静幸福。受家庭的熏陶,两个儿子都非常热爱读书。陈柏峰新装修的家里,客厅没有电视机,而是打造了一整面墙的书架:“读书不觉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一家人捧着各自的书安静阅读的场面,想想都觉得岁月静好。

荣誉更是鞭策

2016年、2017年对陈柏峰来说,好事扎堆似地涌来。先是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法治保障研究》中标,又获聘为教育部“长江青年学者”,不久前又获评第八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提名奖。

尽管做人低调,但这位80后学者的学术简历相当耀眼:在《法学研究》《社会学研究》《政治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等CSSCI期刊收录80多篇,SSCI期刊1篇,《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校文科学报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20多篇。出版《乡村江湖:两湖平原混混研究》《乡村司法》《传媒监督的法治》等5部专著。论著被CSSCI期刊引用400多次,被中国期刊网引用1600多次。

法学院院长徐涤宇教授多次肯定陈柏峰的学术成就:“在法学界,虽然他发文章不是最多的,但绝对是同龄学者中论著被引用最多的。”

陈柏峰坦言:“做学问,职称和荣誉都是副产品。”现实情况是,荣誉越多,他越来越忙,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内心有说不出的焦虑与不安。当初去参评中国十大中青年法学家,他一直在犹豫,就是觉得自己还不够格。

诸多荣誉加身后,他迫切想在法学三大刊(《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中国法学》)发更多的文章,来证明自己的实力。“每写完一篇好文章,我就在考虑:下一个点子在哪里?”——每个人都有思想惰性,他却享受着克服惰性后,完成佳作的成就感和愉悦感。


  • 策划

    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 供稿

    校报

  • 创意

    映像设计组

  • 文字

    张今柯

  • 图片

    法学院

  • 编审

    马迪思

  • 设计

    刘莉萍、吴锋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