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众多同学相比,公共管理学院社会保障专业研究生陈镜荣同学忙碌的大学生活还蛮不一样的。因大一时担任班级心理委员制作班会PPT的需要,本科侦查学专业的他第一次接触PPT并开始下功夫自学琢磨,到后来变成爱好和赚钱的本领,这一切的变化也在他的意料之外。现在,凭借做PPT的这个技能,越来越多的客户找到他,一天时间制作的产品能轻获得1000元,月收入也稳定在两万上下。一些上市公司和政府部门把重要项目申报PPT交给他来制作,赚钱之余,客户项目申报成功的好消息带给他不少成就感,被诸多媒体采访报道后他的故事也为越来越多的中南大人所知晓。
随性但不随意,刻苦钻研收获意外惊喜
午后的阳光下,陈镜荣微笑着向我们走来。“就坐在这里的草地上聊吧,随意就好。”他笑着,一边盘腿坐下。事实上,随性的他并不随意,严谨认真的态度和能吃苦、肯钻研的风格助他一路收获惊喜。
大一时不经意的第一次班会是他与PPT的第一次接触,但是他用心做的PPT居然得到了同学们的赞扬,这种肯定成为一种力量激励他开始下功夫琢磨起这门技术。不看剧、不打游戏、不刷朋友圈,天天对着浩瀚的网络资料学习。从2010年9月至今的一千多个日夜,两万多份PPT的学习,每天2~3小时的刻苦钻研,让他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设计师”。他潜心研究,经过不断的实践将PPT制作逐渐进行归类,针对不同类型总结出不同的制作策略:“其实你看我的PPT也是简简单单的,重要的不是炫技,而是有条理的把东西给讲清楚,这更需要功力。相比技术,我认为PPT制作考验更多的是制作者的逻辑思维,怎样从客户提供的长篇大论里提取你放在页面上的关键信息,怎样安排内容的分布,才是重点。类型不同,采用的逻辑模式也不一样。做好PPT其实只有两个方面,技术层面与逻辑梳理。技术虽难,但假以时日必能攻克难关。关键是内容,思考策划时切忌泛泛而谈其背景,而应做到字字珠玑有思维含量,重点描述优势,图文配合恰当,逻辑梳理清晰且深入人心。”谈起他喜欢的PPT,他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生动而明了的画面,充满了逻辑的优美。
哪有那么多时间进行PPT的学习和制作呢?“我不太关注和自己无关的事情”,他回应道:“那些琐碎只会耽误你专注于正事儿的时间,刷朋友圈之类对我而言并不能获得什么非常有益的帮助,所以我更愿意拿这个时间去钻研”,他严肃起来:“时间真的是很宝贵的,多去做点儿实际的事情更有意义。”
至今,陈镜荣已为政府机关、上市公司、大型国企、创业公司及个人完成PPT设计百余次,涉及市级政府、武警边防、移动通信、生态农业、装备制造、房地产、汽车等领域。没有做广告又是如何获得那么丰富的客户资源?他笑了笑,“每一页优秀的PPT都是最好的广告,口碑是最好的品牌”。
青春无畏挑战,不断实践成就创业梦想
当被问及他的创业经历时,他略带亢奋地说“大学阶段对任何新鲜事物都充满了好奇。成功就是不断尝试,不断头破血流后的果实。我们现在有的是青春,我用了四五年试出了PPT这个成功点,纸上谈兵并没有实际效果,有这个想法就去尝试,去做。”
大一入学至今,他没少在创业这条道路上折腾。在创业学院与学校第一期“创业训练营”学员吴会杰、李帅的相识与合作,开启了他大学生活的别样风景。从刚开始加入师兄的团队学习,到共同创办公司、成立个人工作室,他曾尝试办过奶站、创业茶馆,送过快递,卖过珠宝、民族乐器,曾担任“KAB创业俱乐部”主席、第二期“创业训练营”营长、创业学院办公室助理等职务,他的大学一直在与创业亲密地谈着恋爱。这场“恋爱”也让他收获了丰硕的成果。凭借与李帅师兄共同创办的武汉市麦科塔商务服务有限公司获得了2012年湖北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银奖,并因在创业实践方面的突出表现保送本校公共管理学院攻读研究生。
“这些经验垒成了我现在创业的基石,即使存在挫折,经验与教训只会提醒你下次注意,做的更好”。他补充道,“有些弯路别人告诉你不要走,你并不会学到什么,自己经历过体验过,才会构成自己人生财富的一部分。”在跌跌撞撞中培养积累的商业意识,帮助他在现在的市场竞争中商业与技术两手抓,也使得他设计的PPT作品内涵更加丰富,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陈镜荣在不断开展创业实践的同时也一直热心公益,帮助他人。本科毕业后赴云南德宏支教一年,给当地的孩子传授知识、描绘未来蓝图、传播地方民族文化。他同时用自己创业积累的资金资助当地贫困的孩子上学,购买文具等学习用品。“如果我的学生没钱读书,我会帮助他们,这份牵挂也是我努力坚持的动力之一”。
创业者有着自己的信念与动力,对创业也有自己的理解与感悟。无论是严格的逻辑思维、高度的专注以及潜藏在性格里的深度自律与敢闯敢拼,众多因素构成陈镜荣今日所取得的成绩与收获。关注眼前事,用好当下功。怀一颗简单而执着的心,又怎会畏前路之难?
-
策划
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
供稿
校团委 创业学院
-
创意
映像设计组
-
文字
李司铎、董楚兰、郑钰琪、蔡金瑶
-
图片
邓铛
-
编审
邓杨
-
设计
刘莉萍、吴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