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需要就是教师的职责所在
2010年9月刚成立不久的大学数学教研中心在庆祝教师节之际,举办了一场由全校各专业学生代表和大学数学任课教师共同参加的师生恳谈会。在这次恳谈会上,学生普遍反映大学数学课堂教学和解答时间有限,课程内容有深度,课后习题有难度,学生们急需老师帮助解答问题,在大数中心党支部的组织下,大数中心答疑团队应学生的需要而诞生。
答疑团队最初仅是一个由中青年党员教师组成的9人团队。团队最初的答疑安排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不知道每次需要安排几位教师,也不清楚来参加答疑的学生提问哪门课程问题,更不知道9个人的团队能否解答几千大学数学学生的疑问。团队教师仅仅凭着一股为学生提供帮助的热情,排好值班表挂在校园网上,各自上完课后向学生“广告”一下,周四晚上一位教师、一张纸、一支笔,敞开文波办公室的大门,答疑开始了。起初来问问题的学生不算多,教师答疑起来还游刃有余,偶尔几次被学生围个里外三层不得脱身,团队成员彼此还会开玩笑说“生意”太好。就是这样一个小团队做的一件简单的小事,一做就坚持了5年。答疑团队成员倒没觉得有多漫长。他们说:“我们的目的就是解决同学们的学习困难,也并没有考虑过回报,或者说同学们能有进步就是最好的回报。”
坚持就是不仅要做而且要做好
随着答疑团队的名气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学生知道有大学数学的答疑活动,小小的办公室,每次只有一位教师答疑以及一个学期有限的几次答疑活动已经没法满足学生的需要。答疑团队意识到要想把事情继续做下去而且要做好,不仅要壮大教师队伍还要请求学院和学校的支援,此时教务部也向答疑团队抛来了橄榄枝。
有了学校和学院的支持,答疑团队成员从最初的9个人逐渐发展壮大到整个大学数学教研中心的教师30人。答疑的地点也从办公室搬到了答疑团队向教务部申请的两间答疑专用教室。答疑团队第一年因为条件限制只开展了10次答疑活动。从2012年开始,答疑活动扩大到每学年45次,南湖校区和首义校区都有开展。答疑教师和答疑次数更多,也使得答疑更有针对性。最初一位教师要解答多个课程的问题,这样不仅答疑难度大,而且效率不高。增加了教师和答疑次数之后可以根据本学期开设的大学数学课程分成《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高等数学(文)》四门课程,在不同地点由专门的教师进行解答问题,不仅提高了效率,减轻了老师们的负担,受惠的学生也越来越多,不会再出现学生等了一晚也没问上一个问题的情况。
做学生身边的老师辛苦也值得
答疑团队教师不愿只做讲台上的老师,为了帮助学生解答问题他们来到学生身边,与学生坐在一起,一对一、面对面,用最直接的语言,用自己的笔触写在学生的书本上,答疑教师于是成了坐在学生身边讲课的老师。他们答疑时少了些平日站在讲台上的威严,多了些身边人的亲切可爱,他们把辛苦留给自己把帮助带给学生。
答疑教师往往是刚下课还来不及吃饭就要赶去教室答疑,有的教师只好将晚饭带到答疑教室在答疑的空隙填饱肚子。答疑活动由于是利用晚间课余时间答疑,占用了答疑教师的私人时间,有些需要兼顾家庭的教师只好将孩子带在身边做作业。虽然答疑时间定为晚上2个小时,但由于提问的学生较多通常都会超过这个时间,曾经有一位答疑教师在文津楼为学生答疑,直到文津楼关门,一位学生的疑问还没有解决完,师生两人就来到文津一楼外面的长椅上,借着路灯写下解答过程。
学生称赞答疑活动是雪中送炭,领导夸奖答疑团队是无私奉献,大数中心答疑团队的成员说:“我们只是做了我们想做的和我们该做的。”
-
策划
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
供稿
统计与数学学院
-
创意
映像设计组
-
文字
统计与数学学院
-
图片
统计与数学学院
-
编审
傅小勇、程凌华
-
设计
刘莉萍、吴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