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法商研究》再次荣获“湖北十大名刊”称号(排名第二)。去年12月,在中国知网发布的一年一度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中,《法商研究》首次进入全国文科期刊TOP20,在湖北省排名第一,与《中国法学》《法学研究》《中外法学》《法学家》,被网络媒体称为“法学期刊2014年五虎上将”,综合影响因子超过2.0。此外,《法商研究》在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的转载量或转载率排名中,多年在法学期刊中位居第一。
靓丽的法学学术名片
《法商研究》,其前身是《中南政法学院学报》,于1957年创刊,几经波折,1986年得以复刊。2002年,正式更名为《法商研究》。
近十几年来,《法商研究》发表的文章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有30%左右被权威文摘报刊全文转载、摘登及编入索引。近几年,转载率基本保持在40%以上,多年来在我国法学学术期刊界遥遥领先。
我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吴汉东教授曾说,《法商研究》是我校一张靓丽的法学学术的名片。
成绩斐然,人才和制度是功臣
“《法商研究》之所以能取得这么大的成绩,这与敬业的编辑队伍,严格的制度以及领导的重视是分不开的。复刊以来,罗玉珍、唐永禅、丁焕春、覃有土、吴汉东、方世荣、童之伟等知名学者先后出任主编,现任主编是知名刑法学家齐文远教授。齐文远主编十分重视刊物的政治质量、学术质量、编校质量和印刷质量,每期清样亲自审阅,为刋物质量把好最后一道关。历任主编和肖伯符、刘普生、谢振国、田国宝、翟中鞠等几代编辑为杂志成长倾注了学养与心血。法学院一批中青年学者作为兼职编辑,为杂志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编辑部常务副主编温世扬说。他认为,各位编辑们不仅敬业负责,还具有高水平的业务素质,把握相关学科的最新动态,即所谓的“编辑学者化”。他说:“为了严格把关,保证文章质量,我们都必须具备一颗公心、一双慧眼、一支妙笔、一张黑脸,无形中已经得罪了不少人。” 同样,无规矩不成方圆。《法商研究》制定的规章制度及其执行也很严格。例如,为了保证刊物质量并提高开放性和包容性,严格实行三审制,坚持专家双向匿名评审,以及适度控制校内稿件的自发率等。
而编辑们付出的心血常人难以知晓。审稿,修改,再审稿,再修改,大约就是他们日复一日的工作。或许,当文章最后被发表的时候,除了作者,最有成就感的就是编辑们了。因为个中曲折艰难,只有他们自己才能体会得到。副编审耿卓说:“编辑工作就是个良心活,不管是落实编校规范还是修改完善实质内容,都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一篇文章从初审到发表,平均要修改十来遍。”
编审田国宝和副编审翟中鞠,自1986年复刊起就一直投身于编辑工作,至今将近三十载,几乎把人生中最好的年华都倾注于此。面对人情世故,翟中鞠说:“长期以来,我们对文章的要求近乎苛刻,已经形成了刊物的品性。这虽然会使得一些同事、朋友当时有些不快,但最终也会理解。”在人情关系和刊物质量的权衡中,他们都坚定选择了后者,这大概就是《法商研究》能够快速成长的主要原因。
令人欣慰的是,所有的付出都得到回报,《法商研究》得到广大作者的全力配合和支持。
今天,《法商研究》已经站在了全国法学学术期刊第一方阵之列,未来在法学学术期刊的激流中,如何更进一步?温世扬说,如今已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为此,他们提出,首先,始终坚持“编辑学者化”,掌握最新学术动态。其次,在稿源方面,加强主题策划,积极组织优秀稿源,激发更大学术影响。
青年学者成长的摇篮和平台
“《法商研究》除自身取得的巨大成就外,最为深远的影响主要在于培养了一批法学人才。”比如,我校知名校友,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明楷,就在《法商研究》及其前身发表了二十多篇论文,成为其年轻时学术成长的重要平台。2014年当选十大青年法学家的刘艳红教授,学术人生就是在这里起步。
编辑们都记得,2007年,重庆大学一位博士生的文章,经过多次电话交流修改后仍没有令人满意。那位博士就特地从重庆来到武汉,住在学校,与编辑们一起讨论。文章发表后,被人大复印资料(国家一级核心期刊)转载。这不仅让那位博士顺利毕业,走上了学术道路,更极大地提高了自己的学术自信心。
为改善学术风气,扶持青年学子,《法商研究》还自2015年第1期起,不再接受联合署名稿件,作者要独立署名。温世扬说,法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常是个人独立行为,合作署名很难界定各方的学术贡献,容易滋生“搭便车”等学术不端行为。而独立署名也为博士生等青年学者打开了一扇窗户。此举是为了鼓励年轻学者独立创作,以更大的力度扶持法学新人,提高其学术自信。今年第一期已经发表了三四篇由博士生独立撰写的论文。
-
策划
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
供稿
校报
-
创意
映像设计组
-
文字
于淼
-
图片
关子杰、赵佳钰
-
编审
邓杨、陈博
-
设计
刘莉萍、吴锋